第538章 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_埋葬大清
海阅小说网 > 埋葬大清 > 第538章 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38章 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

  第538章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PS:本章已经修改完成,可以订阅了。

  不参考当时的环境就直接讨论祖制的正确与否,这种行为完全就是耍流氓。

  大明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北元朝廷依旧能够威胁到大明的安全,倭国的那些矮矬子们也趁火打劫,对大明沿海进行劫掠,这才有了朱元璋版本的《禁外藩交通令》。

  不禁海还能怎么样?

  蒙元北遁的时候可是把中原堂口的真金白银全部打包带走,逼得朱元璋只能搞出来宝钞以代替金银的交易,当时的大明不说是穷成狗吧,起码也能说得上是穷的让人心疼。

  著名的马抄同学曾经说过,用钱创造快乐,没钱还玩个鸡儿——打仗打的就是钱,有钱才会有兵,有钱才会有武器,有钱才能有后勤,要钱没有要骨头倒是有一把的大明既想彻底干死北元,又想杜绝倭寇的骚扰,另外还要应对逃往海岛或邻近海国的张士诚、方国珍,最省钱的办法当然就是搞禁海。

  朱元璋同学“片板不许入海”的禁令,除了防止临海居民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同时也是特意针对某些假倭,算得上是一种临时性的军令,由此捎带影响到的海洋贸易也只是暂时性的只进不出,外国来明贸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包括徐达北伐并镇守燕京时所需要的粮草物资也是大多依靠海运。

  到了永乐年间以后,北元已经无法对大明形成威胁,草原上刚刚崛起不久的瓦剌、鞑靼更是时不时的被朱老四打上门去,这时候的矮矬子还想跑来打秋风,结果就只能是再一次被教做人。

  永乐二年八月,因倭寇又一次跑来劫掠南直隶以及江浙沿海,朱老四一怒之下干脆让郑和去跟倭国交涉:“你去告诉倭酋,如果他不能好好约束手下,朕不介意替他管教管教!”

  顺便说一句,倭酋这个称号并没有瞧不起矮矬子们的意思,因为从汉代开始,光武帝刘秀就封过委奴国王,让他统治全部倭人,而朱老四身为大明皇帝,也根本不知道现在那些矮矬子们究竟归谁管,于是乎干脆就创造出了倭酋这么个称呼。

  众所周知,郑和郑公公虽然是个太监,但是这位爷在海外的时候动不动就灭个国、砍个国王什么的,属于是典型的炮仗脾气,朱老四让他去跟倭国交涉,郑公公还能惯着那些矮矬子?

  于是乎,郑公公直接率领船队从宁波桃花渡出海,穿过韭山列岛横渡东海到达兵库县,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源道义宣旨,促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源道义,可是看过《聪明的一休》动画片的众位同学们应该记得那里面有个经常被一休作弄的足利义满将军。

  源道义就是那个足利义满。

  足利义满当然知道朱棣是个暴脾气,也同样知道倭国一向畏惧的鞑靼人都被朱棣打得满地找牙,而倭人要不是“神风”帮忙,早就被鞑靼人给灭了——这是一道很好推理的问题:朱棣能灭鞑靼人,鞑靼人能灭倭人,老大能痛扁老二,老二能痛扁老三,老大自然可以轻松痛扁小老三。

  倭国就是那个小老三。

  更让足利义满担心害怕的,是朱老四这位大明皇帝爷爷陛下要是真想跨海远征倭国,也根本不怕什么“神风”、“妖风”,估计都不用另外派部队,光郑公公这位爷带领的那些大船和他手下那些杀胚们就足以祸祸死倭国。

  要是任由郑公公来个四岛半月游,倭国都有灭种之虞。

  于是乎,审时度势后的足利义满将军做出了明确答复:“不劳您老人家费心,我亲自把那些捣乱分子灭了。”

  足利义满这次没敢打什么马虎眼,而是说到做到,直接动用当时倭国的官方军队来了个犁庭扫穴,剿灭了岛上全部倭寇,其后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足利义满还特意挑了二十个领头的倭寇送到大明。

  最搞笑的是那二十个倭寇头目的下场。

  朱老四看着足利义满送来的这些“战犯”也发愁:杀了吧,显得咱不仁慈;关起来,占地方还费粮食。虽然大明不缺这几个人的饭吃,但是他们在监狱里吃饱住好,也未免太便宜他们了——当时大明牢房的窝头加白菜汤的伙食也比普通矮矬子们常吃的有毒苏铁强多了。

  于是朱老四就告诉倭使:这些人我也不要了,让你们家那个矮矬子将军自个儿去处理吧。

  倭使也为难:我们是使臣,大明管饭,可是这些囚犯还得我们自掏腰包喂,我们挤破脑袋才抢到这个出使的美差,还想赚点差旅费回去买房子置地呢,怎么能喂了这些死囚?

  走到宁波,看着这些要吃穷自己的倭寇,使臣们实在是眼里心里都冒火,这一冒火的结果,就是他们真的点起一堆火,弄了一些大蒸锅,把自己押解的二十个倭寇绑好装进笼屉,一通大火蒸了个稀烂。

  二十个倭寇头目被倭国使者用大锅蒸死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影响,那就是大明不再需要花费大量心思备倭,朱元璋定下的禁海令自然而然也就开始废驰,到最后也只不过是名义上依旧存在而已——朱老四为了不违背祖制,反手就玩了一出关门禁海放郑和的戏码,打着搜捕建文帝朱允炆的名义垄断了海贸。

  请注意,朱老四这种吃独食的行为是不对的。

  当时郑公公他老人家七下西洋,有没有搜捕到建文帝朱允炆已经不得而知,反正大明任何的官方、非官方资料当中都没有记载,但是郑公公为大明搜捕到了一大堆的藩属国、宣慰司,同时还搜捕到了一大堆的白胡椒、黑胡椒等香料,使得在唐宋时期极其贵重的香料直接烂了大街。

  史书记载:唐代宗时宰相元载因为贪贿被杀抄家,其中一条便有赃物胡椒八百石,由此也足以说明其贵重。

  然而同样是史书记载:因为郑公公搜捕回来的香料太多,朱老四一家子就算是拿着香料当饭吃都吃不完,恰好又因为当时滥发宝钞导致了通货膨胀,国库里的银子不够用了,于是大明政府就想到一个天才般的主意:银子不够用了,花椒又多了,那就“苏木胡椒折俸”,拿着香料给大明的官老爷们抵工资。

  大明的官老爷们一开始倒也没什么意见,因为胡椒这玩意比较少,东西又确实是好东西,价值也不算低,所以官员能自己到市场上换实用的东西,但是到了后来,因为大量香料在民间流通,胡椒等香料没有了“物以稀为贵”的优势也开始贬值了,气得大明的官老爷们纷纷上书要求改革,起码不能再拿香料当俸禄。

  明白了没有?

  朱元璋同学时期搞禁海令,更多的还是出自于军事目的而不是政治或者经济目的,朱老四不需要因为军事目的而禁海了,自然而然的也就开始往海贸上伸手。

  可惜的是,朱老四有胆子钻《皇明祖训》的漏洞,但是却没有胆子直接改掉《皇明祖制》,等到朱瞻基那个蛐蛐皇帝也凉透了,其后的大明皇帝就开始被文官架了起来,《皇明祖训》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文官们用来针对皇帝的不二法宝。

  直到隆庆开关。

  虽然隆庆开关只是扭扭捏捏的开了一个小港口,一大堆狗屁倒灶的规定还特别多,持续时间也不过三十年左右就再次被废除,但是不管怎么说,大明所谓的禁海从一开始的为军事目的服务到最后被东南的豪商巨贾们彻底垄断,从头到尾都不是正儿八经的禁海。

  更多的时候还是类似于抹布的性质,有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用用,没用的时候就随手甩到一边儿去,而且是禁出不禁入,只是将海外贸易限定在朝廷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贡舶贸易”。

  相比之下,还是大清的禁海更给力。

  当初大清入关之后,孙治即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孙治十八年下“迁海令”: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

  后来郑经败家,等到糠熙占据了琉球之后,大清曾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了二十多年又因为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大清统治而再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及至钱聋时期,生平做诗四万首的钱十全自认大清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只允许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

  钱聋二十四年,大清朝廷又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防夷五事”,即: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压稽查。

  总的来说,“防夷五事”直接加强了对外贸易管理,使闭关政策形成为制度,涉及内容不但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技术、文化领域,是全方位的禁止、限制海外贸易。

  尤其是配合着麻子哥那名著名的“勿为蒙、汉所学”,曾经领先整个小破球的中原堂口也算是彻底废了,其后好几百年的时间都没能彻底恢复到老子天下第一的王者状态。

  然而,这些还仅仅只是禁海令的影响,眼前这些士子们的诉求可是包括但是并不仅限于禁海令,其他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祖制”也同样在他们要求恢复的范围之内。

  比如说科举。

  科举是好东西吗?

  科举是好东西,别管科举到底是先出现在汉朝还是先出现在隋唐,这玩意儿都是一个好东西。

  可惜的是,科举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比如说,科举真正的用处是选拔人才,但是在门阀世家把持朝堂的情况下,科举出身的那些官老爷们也只能自愿或者被自愿投靠众多门阀世家其中的一家。

  再比如说,别管科举是一年举行一次还是三年举行一次,其考试范围终究是固定的,而且录取人数极少,偏偏又因为通过科举就能够做官这一诱惑的存在,使得天下人纷纷挤破了脑袋也想参与到科举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辈子皓首穷经也不过是为了通过科举做官。

  相比起用学校培养人才然后再随意挑选的模式,科举的玩法无疑会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

  现在朱皇帝一想到眼前这些士子们竟然想推动禁海令和科举,心里自然也是越发的不爽,再望向一众士子的目光中也难免充满了嘲讽和不善之色:“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咱们大明随便哪个县的图书馆中都有大量的史料摆在那里,你们这些蠢蛋难道就不知道去看一看?”

  “即便伱们这些蠢蛋已经懒到无可救药,看遍了史书也不愿意去思考那也没关系,难道你们就不会用你们那已经彻底萎缩的脑子想一想,真正推行了海禁和科举之后,得利最大的是谁?难道你们就那么有把握,这种好事儿一定能轮到你们?”

  “你们或许觉得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大才、贤才,你们或许有把握成为新的门阀世家,可是朕想问问你们,那些豪商巨贾们数代人努力积攒下的底蕴,是你们十年寒窗就能追上抹平的?”

  朱皇帝的话音落下后,在场的一众士子们也都彻底懵逼了,有些人脸色胀红,有些人陷入沉思,有些人脸上的恨意却愈发的重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aiyue8.cc。海阅小说网手机版:https://m.haiyue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